近日在宁举行的“甲骨文与商代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汇集了来自美国、日本、意大利和我国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及内地各省、市的70多位专家学者,其中还有当年直接参与河南安阳殷墟发掘甲骨文的考古工作者,可谓国际学术界对甲骨文研究的大聚会。有趣的是,在会场内外还活跃着许多来自各地的业余民间研究者。
笔者碰见一位正在展览大厅给观众讲解甲骨文书法作品的人,他递给笔者一张名片,上面有一大串名衔,其中一职为甲骨文学会的艺术委员,但他本人是一家企业的普通员工。他告诉笔者,他从事甲骨文研究已有20多年的历史。在会场内外,笔者不时见到从中小学、工厂、机关、商场、公司等来的甲骨文学会会员,他们谈论得非常热烈。另一位业余研究者也对笔者说,他已故的老师秦士蔚能识别100多个甲骨文字,他本人主要研究甲骨文书法,像老师一样,他是为数不多的能用甲骨文题跋的人。
对此,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副教授刘兴林说,在江苏、南京,由于是中国最早的甲骨文研究的发祥地,所以爱好甲骨文的群众很多。像出身淮安的《老残游记》作者刘鹗,号“铁云”,他就写下了中国第一部著录甲骨文的书《铁云藏龟》,南京大学也是国内最早开设甲骨文研究的高等学府,这都带动了甲骨文研究热在江苏的普及。刘兴林介绍,这些民间爱好研究者大多是从爱好书法进而喜欢上甲骨文的。因为甲骨文是书法之源,在学书过程中,也结合考证。据了解,这些“业余学者”前不久还声称取得了不少成就。媒介就曾报道过徐州教育学院有位叫潘岳的退休教师说他已把甲骨文全部破译,苏州也有位80多岁的老人说他认出了300多个甲骨文字。对此,江苏省甲骨文学会的一位负责人断然持否定态度。他说,号称全部破译就说明不懂,因为甲骨文中至今还有相当多的字找不出和今天对应的字和事,根本没法考证。在迄今为止发现的4000个甲骨文字中,目前能识读的仅约1500个,其中还有500个有争议,公认的仅900多。他认为有许多业余爱好者声称能认能写许多甲骨文字,多半是运用从甲骨文而来的汉字形声等造字规律,拼识、拼读或拼造字,“如果这样做,那一部《康熙字典》也能造出来,”他说。
这次来宁与会的专家学者有当年亲自参加殷墟发掘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蔓,30年代就在南京对甲骨文进行过系统研究的学者董作宾之子、台湾甲骨文学会的董玉京等专家,他们对民间爱好者的热情还是表示肯定,认为通过甲骨文书法活动有利于甲骨文知识的普及,也会推动甲骨文书法的规范化。省甲骨文学会负责人也说,我们吸收了一些书法、篆刻爱好者加入,正是出于这一初衷,我们对甲骨文书法中还有的未被学术界认可的字,采取宽容态度,主要是从书法风格上去评价,我们希望借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的契机,推动这一研究更好地向前发展。